白老爷雷打不动,中午一顿酒,喜欢花生米和卞蛋就酒。
七十年代,白家餐桌上菜肴比普通人家的要丰盛的多,白氏没患上中风时,还能保证三菜一汤,后来,家务事做不了了,买菜做饭的重担就落在了白梅身上。
白梅娇生惯养大的,家务活做不来,做菜烧饭还不如大儿子明跃。明跃10岁时就会生炉摊饼了。她接管家务,白家餐桌上就没有了定数。但家里总会有条酥,大果小果零食备着,大人孩子回家饿了,先垫着。
白老爷的午餐桌上的主角,就是那一把炒得香脆香气四溢的花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很多人家生活还只是温饱,对于孩子来说,除了过年能吃到花生、瓜子这样的美味炒货,平时很难得吃到。
天天能有花生吃,既使对白家不缺吃的孩子,诱惑也是挺大的。它带给蓉蓉的那是一份惊喜和甜蜜。
蓉蓉放学到家,乐此不疲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姥爷给的两毛钱去街头买花生。两毛钱花生她手棒的满满,每次她会带着手帕去买,卖花生人会替她包好。
回来的路上,她忍不住会打开偷吃几颗,跟姥爷喝酒时还能吃到,这种美事是她那姊妹四个享受不到的。
小孩子偷吃花生,在大人面前是瞒不过去的。蓉蓉一张嘴说话,就漏陷了。
白老爷不责问,也不言语,乐在静静地看着蓉蓉。蓉蓉活泼可爱的样子,给他们生活带来了乐趣和活力。
有时,蓉蓉会模仿姥爷的样子,端起他的酒杯,轻轻呡上一口,那神态俏皮又生动。有时,她模仿奶奶点烟、抽两口吐烟圈的小动作,看得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不时地要抚摸一下她的头,捏捏她的小脸。
白家九口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孩子小的时候,就实行了分餐制。同一锅饭菜,要分成三桌吃饭。
五个孩子在餐厅的矮桌上,一人一个菜盘子一只碗,盘子里装着两到三样菜,一荤两素,每人只有一份,吃完了就没了。碗盛饭,吃完了还可以再到锅里装。
桌子中间是一大盆子汤,有时是西红柿鸡蛋加圆骨汤,有时是大白菜粉丝兑圆骨汤,或者萝卜粉丝圆骨汤。青黄不接的时候,那就是晒干的金针菜鸡蛋汤。
白梅那会儿还在肉联厂做会计,隔三差五花两分钱,就从单位带回一大钢精锅的圆骨头汤,孩子们从小就不缺钙。
明跃、明辉、明言,这三兄弟吃着吃着就打起来了。小四明辉和小五明言,相差一岁半。老二明跃十来岁,大他俩四五岁,肚量大,吃饭还快,吃着吃着,筷子就伸到他俩的盘子里……
明辉和明言不跟明跃玩,同一阵营就这样从小形成的。成大了,他俩与明跃仍是不亲不热的。
后来弟兄仨都成家了,三妯娌之间,明辉家的菁怡自然与莱娣走得近,俩人算是一条心,看不惯舅老爹脾气的明跃,自然也看不惯明跃家的英悦,认为这两口子对调,都扣门。
就因为莱娣与菁怡关系不错,白梅背地里对莱娣说的话和塞给她的东西,莱娣都会一五一十的告诉给菁怡,使菁怡对白梅偏心眼,产生不满,
孩子真是愁养不愁长,白梅想到儿女们,不由的感叹,转眼她已是做奶奶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