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没有希望的世界”(1/2)
宇宙飞船又称星舰,不同的叫法罢了,与我们这些生活在这里的后来人不同,刚启航时别说地球上的人,就连飞船上的船员们也一样认为这种庞然大物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制造的高精尖装备,需要严格的小心翼翼的维护。如果给他们看到二百年后的样子说不定会惊掉下巴,至少我们认为这家伙和一幢房子、一辆公交车并没有多大区别。
他们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每天要不间断地汇报各种情况,甚至成员的生活都要播给地面。这种直播虽然随着距离的拉远而不断地产生延迟,但地面的人却乐此不疲。我相信很多地球上的人都会自豪地宣称:“看啊,那个人我认识,他去了太空,再也不回来了。”
船员们就这样被娱乐化了。
是的,他们抱有坚定的决心,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在一艘拥有强大人工智能领导下的宇宙飞船里像一群蚂蚁一样奔赴着一个使命,一个目标前进。
这样的前进的孤独的……
当一位老人写下回忆录的时候,他的记忆是模糊的,他的目的是明确的,真正的飞船生活绝对没有《彭嘉熙回忆录》里写的那样豪迈到充满浪漫气息,而且他的回忆录里有大段的空白。这种史诗般的描述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在我们能找到的记录中,彭嘉熙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或许他的回忆录里充斥着微笑、自豪之类的词汇,但这样的情绪在他的表情上可丝毫看不到。
我们总是不吝对历史人物投以赞美之词,但对当时的船员们来说在他的领导下并非一趟愉快的旅程,他们更喜欢的领导是政委李泽浩,甚至连高放这个暴动元凶都要比他更受欢迎,但这不是返航暴动的诱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监控。
启航一年后。
2064年9月7日是一个大日子,飞船上诞生了第一位太空宝宝,这位宝宝就是大名鼎鼎的梁佳洛,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也就是后来“国耻日事变”难逃罪责的舰长梁修远的祖先,她成功地改变了根深蒂固的父系姓名继承制,而且不是形式上的,从此之后以母系姓氏命名的婴儿日渐增多,并且被视为正常现象,当然这是后话了。
当天……
以人类最先进的科技,“郑和”号成功行驶出人类前所未有的距离——980亿公里,远远甩开比它早出发近一百年的航天器,彰显了现代航天器不同凡响的速度,此时与地球的通讯延迟为37.79日。
孩子的降生让整艘飞船异常兴奋,大家似乎忘记了那个还有197年才能抵达的目的地,反正也回不去了,大部分人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现状,真正的把飞船当成家了。
7号舱。
“郑和”号由十二大主重力舱和中轴组成,其中7号舱和9号舱为主要的居住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